70年覆盖读者逾3000万,全球华人地区最权威的瑜伽哲学杂志。
吃、睡、性、防卫,若非觉悟,不过如此。
底色悲凉
黑色梦中
马东那句“底色都是悲凉的,我表现为悲伤,你表现为愤怒。”像是与许知远的和解,更像是道出了人生不变的实质。今天说说另一位全民男神,大隐于市、活出真我的窦唯,和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壹
窦唯成仙了,可是幸福在哪里?
最近窦唯一组不修边幅丸子头小店吃面的照片,再度引爆话题。近年,这就像个套路,但凡媒体抛出窦唯潦倒的生活照,评论就炸了。小编随便找了一篇,公众号“视觉志”十万加贴《窦唯,你怎么老成这样了?》,评论大致是:
“心中无缺叫富。”
“子非鱼,他只是顺遂了时光与自己的心意。”
“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就是最体面痛快的人生。”
“舒不舒服脚知道,幸不幸福心知道。”
“有钱挥霍便是成功,那是俗人的定义!”
王朔有句过瘾的:“成功不就是赚几个破钱,让傻 逼们都知道吗?!”
被两代追捧,如今活得真实超脱,比起为物欲所累的人们,窦唯就是隐性富豪、精神贵族。成功不是活给别人看,那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千人千面,若有一个四海皆准的答案,可能是:“快乐”。每一代人,对于生活的各种尝试,都无非是追求快乐,正如《高级动物》里,最后的那句反复呤唱。
摇滚路上,不成仙便成魔,都说张楚死了,何勇疯了,窦唯仙了!然而,出世不等于快乐,窦唯并不快乐,至少十年前就是这样。
窦唯淡出后每次曝光,媒体都从黑豹王菲扒到他烧车潦倒,唯独约好了似的回避了一段访谈:2008年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邀请窦唯作访谈嘉宾。窦唯骨子里的悲观令人发寒。他开口闭口的“阴谋”“设计”,把和王菲的婚姻说成“被人精心设计”,甚至将唱片商说成是“特务机关”……令人担忧,他是否患上了“被害妄想”?
无法猜测2017年的窦唯是否找到了快乐。但他在当年采访后半段里曾说,他一直觉得世界是充满天灾和人祸的,这是人们《高级动物》的基础决定的,这无疑是以另一方式宣告,人生底色是如此悲凉。
近日,为制作这篇文章,小编重看了这段访谈(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可看),比起当年只感压抑,倒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除了“被害妄想”的部分,窦唯所言其实无不真相。
天灾人祸,人生无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连豪情乐观的金庸也说人生不过“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窦唯没有看破红尘,红尘本来就是破的——就像分手无真相,真相每每伤自尊;就像美人迟暮,英雄白头;就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位朋友正开着车突然就哭了。“即使没有地震,有一天我们也是会死的!”她说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本质……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诸法无常!我们所有的快乐,都有一个保质期。
贰
真正的快乐与感官无关
永恒超然的快乐
“来得快的,去得也快”仿佛一条无法破解的自然规律,越是令我们感到刺激性的快乐,就越会马上消失殆尽。持久的快乐——“幸福”真的存在吗?
梵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汇“sachi-ananda”,指的就是永恒、极乐的超然品味,它远高于感官享乐带来的一时满足。
比起《高级动物》里概括人生的48个歌词,世界最古老典籍、韦达哲学精髓文献《博伽梵歌原意》高度凝练,只用了4个词就概括了没有灵性觉悟的一生。释著者、瑜伽哲学宗师圣帕布帕德提到人类基本的四大活动:吃、睡、性、防卫(详见《博伽梵歌原意》要旨6.17,6.23,6.40,18.22)——我们从事的诸多活动,不过是以粗糙或精微的形式在满足这四项基本需求。极少有人知道:高于这四项动物属性活动的“觉悟自我”,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桥梁。
至尊者奎师那(Krishna)在《博伽梵歌》中解释道:“ 一个人能放弃一切感官享乐的欲望,净化心意,只在自我之中寻求满足。便可以说他已处在纯粹的超然知觉之中。 ”因此,生活的最终目标是认识自我,这叫做“觉悟自我”。
为何要觉悟自我?
《博伽梵歌原意》指出,“人是灵魂,而非躯体”“灵魂非生不灭”“仿佛除去旧衣,换上新袍,灵魂离开衰老无用的旧物质躯体,进入新的”就是这样,我们的灵魂被捆绑在永无休止的生死循环中,苦不堪言。
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来试图变得快乐,这对灵魂来说是没有用的。现代文明,虽然经济高度发展、科技卓越进步,人们却比以前更有挫败感。物质躯体是个假象,我们却为之如此努力地工作。几千年前印度的圣哲们就已经觉悟到了这点。
只要我们还和短暂的物质躯体认同,我们就被迫在物质生活中的各种条件下受苦或者享受,重复生、老、病、死。当然,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感官快乐掺杂其中,否则便无法忍受这些痛苦?没有人要求出生,我们不喜欢变老,我们努力避免疾病,每个人也都害怕死亡或者试着不去正视它。我们以为自己在享乐,所以忽略了这些痛苦。事实上,是我们享乐的欲望促使我们为生存苦苦挣扎。
怎样获得快乐?
其实,享乐的倾向源于奎师那,因为他是具有人格性的绝对真理、感官之主和快乐源泉,所以追求快乐的倾向我们也有。就如父亲的品质在儿子身上也能找到。奎师那和我们唯一的不同在于,无论他欲求为何,他都是自我满足的;然而我们只能欲求,却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奎师那是完美的,他的欲望也是完美的。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不完美的,我们的欲望也是不完美的。
(《博伽梵歌》中奎师那训示他的伟大奉献者阿诸纳)
5000年的古印灵性智慧告诉我们,一旦将生命的目的从满足为这个躯体从事感官活动转向为那位至尊的灵魂去做奉爱服务时,就可得到另一种更超然的快乐品味,奉爱之情,并在不断培养的奉爱服务中最终臻达人生的完美境界。
叁
暮春秋色
词/曲:窦唯
多开阔 幻生凋落 曙分 云舞
冬穿梭 晚来经过 手挥 捕捉
起风了 骤雨下天 暮春秋色
一清池 桂花妩媚
万丘壑 锦缎绫罗
惑多 已消落 光阴归来
填空白 染尘埃 一并敛埋
秋天,有种宜人的忧郁,是时候翻开《博伽梵歌》,去探索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文/BBT
部分摘自《回归神首杂志Back to Godhead》1986年第7期
图/网络
《博伽梵歌》
世界最古老典籍
瑜伽士必读经典
甘地的希望之书
布施助印价:¥108包邮
长按二维码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