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儿歌
婴幼儿为什么会对儿歌着迷呢?有的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经常“听”到妈妈读儿歌了。在宝宝出生以后,当他听到熟悉的声音读出熟悉的儿歌时,会立刻变得安静。对于婴幼儿来说,混沌初开,听觉上的愉悦比意义的获得更有吸引力。当他们进入了学习语言的阶段,口语上的活跃,更激发他们的乐趣。因此,音乐性很强的儿歌,语言浅近,贴近生活,讲究韵律,最易为婴幼儿所接受。
婴幼儿喜欢儿歌,既是心理、语言发展的需求,也是由儿歌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怎样选儿歌
儿歌,是童年第一所文学殿堂。在这里,知识像宽阔的海洋,智慧像领航的灯塔,语言像晶莹圆润的珍珠,风格像自由快乐的飞鸟,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儿歌,不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是为孩子们服务的。儿歌,是孩子们听和说的游戏,是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趣味百科。
顾名思义,生活儿歌就是描述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事物的儿歌。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各种生活常识,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小刺猬理发(鲁兵)
小刺猬,去理发,
嚓嚓嚓,嚓嚓嚓,
理完头发瞧瞧他,
原来是个小娃娃。
原以为这是一首描写小刺猬像人一样去理发的童话故事儿歌,读到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继而开怀大笑。把头发又直又硬而且乱糟糟的小朋友比作“小刺猬”,这样那些平时不爱理发的小朋友情何以堪?当他下次去理发的时候,一定会脱口说出这首儿歌。
扫地(金近)
猫咪,猫咪,
妈妈叫他扫扫地。
扫一下,扫两下,
扫得灰尘满天飞。
扫得妈妈捂着脸,
阿嚏阿嚏打喷嚏。
是妈妈让家里的小猫(想想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汤姆)帮她扫地吗?不,猫咪,这或许是对小宝宝的昵称。可是“小猫咪”干活不怎么认真,扫地前不洒水,东扫一下,西扫一下,弄得尘土飞扬,场面甚是糟糕。这样的儿歌,让小朋友不仅感觉到有趣,而且还能启发他们热爱劳动、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熟悉幼儿的会发现他们喜欢玩娃娃家,喜欢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照顾玩具娃娃。如习作《哄娃娃》这样写道:
哄娃娃
小娃娃,当妈妈,
抱着一个布娃娃,
一会儿喂喂奶,
一会儿拍拍它。
呜哇,呜哇,
布娃娃,她哭啦。
噢,噢,乖!
妈妈在这里,
不要怕,不要怕!
游戏儿歌是幼儿自己在游戏中或者大人陪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念唱的儿歌,边玩边唱,有节奏,有动作,让游戏变得更加有趣。
“小飞机”(张继楼)
我是一架“小飞机”,
一飞飞到半空里,
围着妈妈转三圈,
一下落在怀抱里。
大人从腋下提起小孩,在空中盘旋,一边转动身子一边唱。幼儿特别喜欢被举在空中转圈,或者来回抛举,就像“小飞机”一样,通常会被逗得“咯咯咯咯”笑。如果是爸爸陪着孩子说儿歌、做游戏,可以改成“围着爸爸转三圈”。
三脚跑(张铁苏)
双脚蹦,单脚跳,
我们来个三脚跑。
你左脚,我右脚,
用根绳子绑一道。
一起跑,一起跳,
心齐脚齐躲得巧,
“瞎子瞎子”快来抓,
当心脚下要摔跤。
一个小朋友用手绢蒙住眼睛装瞎子,其余小朋友两个一对,用绳子一只左右脚绑牢装跛子。装跛子的边唱边跳躲避,装瞎子的循声去追。捉住谁,谁就换做瞎子。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把“游戏精神”贯彻到儿歌的创作,就能让儿歌的教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习作《骑木马》是一首为孩子边骑木马边念唱而创作的儿歌:
骑木马
小马小马不喝水,
小马小马不吃草,
小马小马不会叫,
小马小马不会跑。
骑上它,送爸爸。
骑上它,接妈妈。
摇,摇,摇啊摇,
小马小马,你真好!
“喝水”、“吃草”、会“叫”、会“跑”,这是马儿的习性。小木马,叫马却不是马,但是在幼儿看来,骑着它可以“送爸爸”、“接妈妈”,小朋友既为自己“有能力”而感到高兴,增进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情。
这是一种培养幼儿识数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儿歌。它把数字与事物联系起来,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数数儿歌基本上以教幼儿会说、会认、会用十以内的基数、序数以及相应的量词为主。
小弟弟学数数(刘丙钧)
小弟弟,学数数,
一二五,一二五,
丢了三,忘了四,
教他好几遍,
就是记不住。
姐姐拿来小画片,
教给弟弟看动物。
一只熊,两只虎,
三只大象四只鹿,
五只猴子树上住。
姐姐教,弟弟学,
一样一样记清楚。
小弟弟,会数数,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这首儿歌不仅教幼儿按序列数数,而且告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动物卡片来教幼儿点数。
除了教幼儿识数,还可以将量词、数的运算写入儿歌,例如习作《一支小画笔》:
一支小画笔
一支小画笔,
画出两只猫。
老鼠画三只,
小鱼画四条。
歪头想一想,
再画五只猫。
一只猫咪吃一样,
“啊呜”吃掉刚刚好。
儿歌不仅教幼儿认识“一二三四五”五个数,而且将数的运算融入儿歌当中:二加五等于七,三加四等于七。“七”是隐藏的答案,在念唱儿歌的时候,可以启发幼儿的思考:三加四等于多少?有七样食物,如果一只猫吃一样,已经有了两只猫,还需要几只猫?
小朋友很喜欢动物,因此描写动物的儿歌非常多。
动物儿歌多描写动物的形象特点、生活环境、习性,并藉由对动物的描述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儿歌所描述的动物,都是幼儿熟悉的,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通过吟唱动物儿歌,能促进幼儿对动物世界以及自然环境的认知,陶冶情感,增进智慧。例如:
牛奶奶(龙桂秋)
牛吃青草,
我吃奶,
谢谢你呀,
牛奶奶!
这是一首诙谐的小儿歌。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我”吃的“奶”是“牛奶”。最后一句让人哑然一笑:“牛奶”成了“牛奶奶”。“我”感激的到底是“牛奶”呢?还是奶牛呢?
蚊子(张继楼)
蚊子当医生,
出门去打针。
打的什么针?
打的害人针。
给它一巴掌,
叫它医生当不成。
蚊子有一个细长的刺吸式口器,蚊子用它刺破人或动物的皮肤来吸食血液(指雌蚊子,雄蚊子不吸血),就像医生用的注射器的针头一样。更可恶的是,蚊子在吸血的时候还会把自身携带的病毒(如疟疾)注入人体内,导致生病。儿歌中自以为是的蚊子把自己当成了医生去害人,结果当然是自取灭亡了。这样写来,儿歌诙谐有趣,幼儿读了,学了知识,懂了道理。
写动物儿歌,关键在于对动物突出特点的提炼、概括和形象地描述。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尝试写动物儿歌,例如:
啄木鸟
树爷爷,生病了,
头发枯了皮掉了。
啄木鸟,飞来了,
咚咚咚,哒哒哒,
敲敲这,敲敲那,
挖出虫子飞走了。
树爷爷,他笑了,
“医生医生谢谢你,
我的身子不疼了。”
这类儿歌主要描写植物的生长、习性、形象特点、功用,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使静寂的植物王国变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不仅能增进幼儿的自然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热爱自然情感。例如:
小蘑菇(樊发稼)
小蘑菇,
你真傻!
太阳没晒,
大雨没下,
你老撑着小伞,
干啥?
把小蘑菇形象地比作小伞,模仿幼儿稚拙的思维方式,天真地、迷惑地、略带一点点嘲笑地“质问”小蘑菇:你为什么老撑着小伞呀?读来不仅清晰地看到蘑菇的样子,而且似乎感受到了蘑菇被嘲笑后的羞怯。
辣椒(聪聪)
小青树,个不高,
开白花,结绿刀。
绿刀圆又尖,
变得红艳艳。
馋得蚱蜢咬一口,
呀!辣得翻跟斗。
一首简洁明快的小儿歌,描述了辣椒的生长过程,色、形、味俱全。对于害怕吃辣椒、有过辣的经历的幼儿来说,贪嘴的小蚱蜢辣的痛苦,不仅让他们感觉好笑,而且一定能唤起他们的共鸣。
创作植物儿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植物知识,还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联想,善于比拟,善于提炼。看一首写竹子的习作吧:
竹笋变竹子
土里钻出尖笋子,
裹着层层硬壳子。
脱掉衣服长个子,
很快长成高个子。
绿身子,空肚子,
笋子变成青竹子。
许多小朋友,尤其是生长在北方的,可能吃过竹笋,但不知道竹笋长什么样儿的,也不知道竹笋长大以后会变成竹子。看到这儿,你是否联想到了“蝌蚪”和“青蛙”呢?
这类儿歌描写一年四季的季节特征、节气、风俗、节日、气象等,传递四季更迭自然知识,传播民族风情文化。
雨铃铛(金波)
沙沙响,沙沙响,
春雨洒在屋檐上,
屋檐上,挂水珠,
好像一串小铃铛!
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他在招呼小燕子,
快快回来盖新房!
在寒冷的冬天,燕子从北方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当河里的冰雪融化,柳树发芽,春雨沙沙,燕子又会飞回北方,衔来春泥,在屋檐下做窝安家。
夏天在哪里(许浪)
夏天在头上,头上戴草帽。
夏天在街上,街上卖雪糕。
夏天在床上,床上睡午觉。
夏天在河里,河里去洗澡。
儿歌描写夏天几个典型特征,巧妙地回答了“夏天在哪里”。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寻找:夏天在屋里,屋里吹空调;夏天在海边,海边堆城堡;夏天在树上,树上落知了……
描写传统节日、习俗的儿歌也不少,例如:
五月五,过端午。
江米粽,芦叶裹,
胖小吃了不上火。
——河北·毓章、惠玲搜集
江米,北方称江米,南方叫糯米,是端午节做粽子的主要原料。北方包粽子常用芦苇的叶子,而南方常用箬竹的叶子。
要想写出符合季节特点的儿歌,关键在于对四季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把握,需要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掌握一定的地理常识。例如,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每个季节风向不同,并带来不同的气象条件,根据这一现象,便有了这样一首习作:
风吹来
东风吹来百花笑,
南风吹来黏又潮,
西风吹来穿新袍,
北风吹来雪花飘。
东风,是指从东边吹来的风,特指南风;西风,是指从西边吹来的风,特指秋风。
幼儿教育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德育儿歌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品性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的儿歌。这类儿歌重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不落说教训诫的窠臼。例如:
甜嘴巴(郑春华)
小娃娃,
甜嘴巴,
喊妈妈,
喊爸爸,
喊得奶奶笑掉牙。
大人都希望小孩嘴巴甜,主动“喊人”,因而,我们常听见大人告诉小孩“快,喊××”。甜,让幼儿有了欲望的空间。“喊得奶奶笑掉牙”,夸张、有趣,但恰好能戳中幼儿的笑点,让幼儿开心之余,自然而然就学会“喊人”了。
小板凳(再耕)
小板凳,真听话,
跟我一起等妈妈,
妈妈下班回来了,
我请妈妈快坐下。
这首歌谣把幼儿纯洁无暇、热爱妈妈的心灵,刻画得十分美好、动人。幼儿夸小板凳“听话”,其实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肯定。“小板凳”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提升为一种美德,充分表达了对妈妈的爱。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道德情操,需要从小培养。习作《让座》便是这样一首德育儿歌:
让座
小小板凳个挨个,
我当司机开汽车。
猫狗熊马猪和兔,
大家争着当乘客。
山羊爷爷年纪大,
小乘客们来让座。
小马说它跑得快,
大家坐车它跑着。
这类儿歌是以某方面的知识做题材,形象有趣地帮助幼儿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有益于智力发展和智慧的增长。例如:
小露珠(岸冈)
小露珠,会照相,
照了一张又一张。
照星星,照月亮,
一照照个红太阳。
照着照着不见了,
跟着太阳回家了。
这首儿歌用拟人的手法将小露珠晶莹剔透的形象描述得具体、生动,引发了小读者的思考与推测:小露珠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小露珠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钥匙(田舍)
小小钥匙本领大,
它会认出我的家。
千门万户不会错,
喀嚓一声门开啦!
小小钥匙为什么能让自己不会走错家门呢?通过学习,幼儿会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可以看到,儿歌虽然短小,但可以教会幼儿一个道理,引发幼儿的思考,启迪幼儿的心智。例如,习作《口》是一首教幼儿认识“口”及“口字旁”的儿歌:
口
写个口字四方方,
东西别乱嘴里放。
吃喝完了勤漱口,
病从口入要提防。
这首儿歌第一句描述了“口”字的外形特点。“嘴、吃、喝”三个字都是“口字旁”,都与“嘴巴”有关联,进而我们可以联想到,但凡“口字旁”的字都跟“嘴巴”或者有开口形状的事物有关,如:叽叽喳喳、叫、叨、唱、吐、吓(惊吓时的嘴型)、呼吸、吗(有疑问是的嘴型)、呻吟、鸣……漱口、病从口入则教会幼儿注意口腔卫生。
点击试听这首儿歌
怎样读儿歌
为幼儿朗读歌谣或者教幼儿朗读,需要注意几个要素:
节奏:顺乎歌谣语言的节拍、韵律、平仄,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速度:语言要讲究自然语速,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而故意放慢语速,更不能过快,否则就失去了歌谣自身的音乐美感。好儿歌是可以多次重复诵读的,重复即能帮助幼儿理解。
力度:朗读儿童歌谣是,既要发准每个字的读音,也要讲究字词句的轻重缓急,读出字的重音。
情绪:为幼儿朗读或者教幼儿朗读时,情绪要切合歌谣所表达的意境,用感情和动作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响度:朗读时,要注意气息和音量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