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课音频,请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
法王如意宝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已植依文殊智于三有城游戏度众种子的乐歌
我等从今一切生世中,
文殊童子一父敬顶戴,
三有虚幻城中遍游观,
为母众生救拔种已植!
“文殊童子一父”代表根本智。外义:法王为善财童子的化身,生生世世依止文殊菩萨不离, 因此称为“一父文殊童子”;就内义而言,指不离内在的本性文殊。“一父”就是独一无二的妙明真心,“文殊”是妙吉祥,“妙”就是本来远离一切惑业苦的虚妄尘垢;“吉祥”就是具足无量身智功德海。“童子”指常恒不变,无衰无老,表明本性不会随事相所迁,无有任何生灭变异,所以是永恒的智慧本性。“顶戴”就是时时依止不离,外义而言,依止文殊智慧尊,时时祈祷、供养、承事,修心心相应法;从内而言,就是时时不离智慧本性,常照不迷,从根本智发出无边妙用。
落在妄心当中就远离了文殊童子,而能够常觉不昧就是依止文殊童子。“一父”是出生无边德用的源泉,“父”是能生之义,“一”就是无二、无三,唯此一法,,尽一切诸佛事业海都是此文殊的妙力所现。总而言之,嘻笑怒骂、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的一切都是文殊的妙用所现,所以叫“一父”,表示体,没有体就没有相用可言。一切体都依于相用的缘故,称为“父”。假如没有这智慧体性,我们将不会说话,不会看、不会闻、不会行住坐卧,不会喜怒哀乐等等,这些都是智慧心遇缘的表现。当我们已经依止了一父文殊之后,从此就会出现悲的力量,这就是由智出悲的意思。
因此上师说,我们现在亲自来到了文殊菩萨面前,在这样的父亲文殊童子前发了普贤行愿,以这种行愿力的牵引,时时处处都是按照那两颂来回向印持,所谓“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文殊勇猛智放在最前,他表示父,由文殊智出普贤行的缘故,所以一定要依止不离。普贤行和文殊智不是两个,代表体用,由于离体无用,离用无体,所以本是不二,应当如此圆融领会。
再者,由文殊智出观音悲,正是由于智慧远离了客尘障垢,对于同具智慧本性的众生,在世俗缘起上曾经做过母亲的一切有情,自然会出现悲。在证量上,空证了多少悲就会出多少,它是自然的、不二的、是空悲藏。悲是遍入的力量,没有障垢,以智慧去掉了小我的自私心,没有了这样的人我、法我偏执以后,智慧心就无碍地施展大用。这个智慧的德性见到众生有苦,自然就兴起悲要去拔苦,见到众生乏乐,自然就兴大慈给予诸乐。因此,从这个智慧性中,会无碍遍入到三有一切幻城中,就像观戏一样来救拔如母有情。
“幻城”,是指由业识所幻,幻或者梦都是一回事。这里说的“幻”是印度幻事,印度幻术盛行,常常以幻为譬喻。幻师持咒加持石块,就出现了一些虚幻的城市,但实际上正现的时候是没有的。又犹如梦,在梦里,由于习气力会变现出各种境相,实际上只是一种妄相,但是起妄相时必然有它的虚假内容,或者说有它错以为见到的东西才叫妄相,一无所有怎么叫妄相?由于众生心中有各种分别习气,他是这样想的,所以就这样出现了各种三有的幻境。就好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这么想了,梦里就出现相应的境界。那么同样,三有是一种虚假的客尘相,一种幻相,也就是实际没有。“城”代表一整套设施,妄识的变现非常丰富,就像一个城市有它依止的处所、街道、住宅,还有各种身份的人,还会形成各种阶层,妄识和妄识彼此之间还有交互作用,会彼此起增上缘而出现各种幻境,就像这样形容为城。但要知道,三有幻城中本身一无所有,所以叫“幻”。
如果自身以普贤行愿的摄持一直往回归的方向走,那么这里有两个面向,一方面回归到清净法界,就是前面说的会在自现刹土中庄严会聚;另一方面,是对于幻化的世间界出现悲的力量,也就是由文殊智自然周遍入到一切众生心中。而这种入幻有的方式并不是真的有实有的三有城市,而是自然入众生的心。就像观音菩萨可以入到一切众生的迷梦里,而且在他们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相,这就是以愿力不离文殊智而入三有城。这时,对于三有的各种相就像看戏一样。戏台上演这演那,全是妄识缘起的表现,都是虚假的,然而在众生的心识前却有它的因果,有它的作用力,他们仍然受着迷幻般的苦和乐。对于这些沉浸在睡梦里迷失的父母有情,就要以智慧的力量来作拔济。
怎样才能实现呢?一定要有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在文殊菩萨前发普贤愿。上师作为善财童子,与文殊、普贤有极密切的关系,在《华严》里能看到,善财童子的根本上师是文殊菩萨,他因文殊菩萨而发菩提心,因文殊菩萨参访诸大知识,因文殊菩萨才一级一级圆成道果,最后在普贤菩萨那里得受普贤大愿王,得到普贤菩萨的威神加被,证到与普贤等、与诸佛等的境界,当时是等觉菩萨。更升进一层来看,上师法王如意宝实际就是文殊菩萨,引导我们按照这样的大道行进。
所以,这篇《乐歌》极其殊胜,它蕴含着极深妙的缘起,也是上师此生在人间度化有缘极辉煌的一页。它是上师亲见文殊以后自然流出的乐歌,也是极盛大圆满的缘起会合而出现的乐歌。从这样的大圣者心中流出的《乐歌》不是小可,而是大事因缘,我们要把这篇道歌奉持在心中,知道它标明了我们一切生的方向。
所谓“种植在幻有中度众的种子”,就是在文殊菩萨前发普贤行愿,它内在表含的意义,就是善根从自性里被激发出来时,自然会发普贤行愿,所以普贤行愿是本性开发的菩萨必发的愿。阅读过《华严》就知道,证初地时,任何菩萨都是发普贤行愿的,无量百千阿僧祇的菩萨行海,全部归摄在这一部《普贤行愿品》经文里。因此大家要非常重视,每一次都要以《普贤行愿》来印持,它上面有最深、最广、最不可思议的缘起,应当这样来领会。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上)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下)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细讲)01
乐歌-小儿欢喜之筵(细讲)02
回复 乐歌 或 小儿欢喜之筵 可收听所有《乐歌——小儿欢喜之筵》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
新浪微博@益西彭措官方微博 新浪博客@益西彭措堪布的博客
www.xianmifw.com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整有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