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童谣:
抹不去的记忆
在过去的新宁,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两岁的小孩坐在大人的腿上,大人的双手轻轻地握着小孩的双手,两人都将食指伸出,大人每念一句歌谣,就把两人的左右食指碰两下;念到最后一个字时,两手向外做小鸟飞去状。大人所唱的歌谣是:“同者同者飞,一飞飞到花园里,捡只咯咯蛋,拿去妹者巴早饭,饭里有根虫,吓得妹者只嘎蹦。”此情此景,也是新宁童谣留给我们的最美好的记忆。
丹霞云涌
童谣和游戏向来是一对同胞兄弟。小时候我做过的游戏里印象最深的是“躲偋”和“羊啊羊冬尾”。“躲偋”即捉迷藏,因为这个词在新宁方言里本身就是藏的意思。游戏之前要确定谁去捉,确定的办法是其中一人念上一句新宁童谣:“狗打屁,生柁栗,柁栗不开花,打屁就是他。”每个字对应一个人,要点着人念,最后那个字落在谁的身上,谁就担任捉的任务;游戏开始,负责捉的人用布条蒙住眼睛,倒数几十个数之后才能开始去捉,要把躲藏的人都找出来才能进行下一轮。如果有几个确实找不到了,那个负责捉的就大喊一声“出来,寻不到咧”,未被找到者就会一个一个出来,每人往负责捉的那个人手板心打三下,叫做“打饺子”,以示惩罚。这个游戏在新宁各地的玩法也略有不同,如城区一带就把那四句换成了“点子点棒棒,脚踩浪(同音字),浪(同音字)杠朽呱,瞎子走呱。”游戏时,确定谁去捉之后,要在他身旁垒两块砖头(木头、石头、泥块也可),砖头之间要摆放一根棍子,待负责捉的人离开之后,那些躲藏的人便悄悄地出来把那棍子踢开;如果没被负责捉的人发现,负责捉的就输了,必须接受大家“打饺子”,下一轮继续负责去捉。“羊啊羊冬尾”即新宁版的“老鹰捉小鸡”,不同之处只是要用“狗打屁,生柁栗,柁栗不开花,打屁就是他”或“点子点棒棒,脚踩浪(同音字)杠,浪(同音字)杠朽呱,瞎子走呱”来确定谁扮抓小羊的人;再推举一个高大一点的孩子扮护羊者。游戏开始前抓羊者和护羊者会念一段类似对白的童谣:“欹咵(拟声词,指砍树的声音)!欹咵!哪个剁树?杨老满!剁树做么咯?拦园!拦园做么咯?种萝卜!萝卜好大一个?黄桶大一个!叶子好大一皮?蒲扇大一皮!把我喂羊喳(喳,语气词),唔(同音字,表否定)肯!放羊呷!用铳打!打哪里?打头上!头上有角!打腰上!腰上有毛!打尾上!尾上有水,羊呀羊冬尾!尾啊尾冬羊,羊啊羊冬尾。”念完之后,护羊者领着一串“小羊”,他们一边蹦蹦跳跳地唱着“羊啊羊冬尾”,一边随护羊者躲闪腾挪以免被抓去;谁要是被抓去了谁就得扮抓小羊的人,又开始下一轮游戏。
新宁儿童的游戏,因新宁童谣的陪伴,更显出一份来自脚下土地的浓厚乡情。
美丽新宁
新宁的童谣扎根于新宁这块土地,在内容上自然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如童谣“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开当铺,五脶六脶担柴卖,七脶八脶贩狗崽,九脶一筲箕,骑马上阶基”,唱的就是新宁根据人的指纹形状预测前程的民间习俗,其中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如果十个手指有九个的指纹形状是圆圈,只有一个像筲箕,那这个人必将大富大贵。而如“狗叫了,来客了,细细者欢喜有吃(音同‘呷’)了,大人烦得抓壁了”(“壁”,新宁方言,板壁也;“抓壁”,指烦躁而又毫无办法),则生动地描述了在饥饿的年代里,家里来客人,小孩子因为有好菜吃而高兴得很,穷困的大人却因拿不出像样的好菜而急得手足无措的场景。
童谣童谣,是孩子们所听所唱的歌谣,在儿童启蒙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许是这个原因,不少新宁童谣中有意加入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和道理。像“山上么咯叫?懒虫叫。懒虫为什么叫?脚多。螃蟹脚多为什么不叫?水里咯。蛤蟆水里咯为什么叫?肚子大。虾笆肚大为什么不叫?篾做咯。笛子篾做咯为什么叫?眼古(同音字)多。米筛眼古(同音字)多为什么不叫?有边边……”就是非常有趣的例子。这种类型童谣,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帮助他们了解了一些农村的常识。而像“伢者伢者,莫逗狗者,逗了狗者,咬了手者”这样的童谣,则是教育小孩不要逗狗,以免被狗咬伤。
童谣虽是儿童传唱的歌谣,但童谣的创作者往往是成年人,这也决定了童谣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借孩子之口来传递成年人揶揄、挖苦和讽刺的意图。如“我帮你扇风,你是狗公,我帮你扇凉,你是狗娘”,嘲讽了帮人扇一下风还要占别人便宜的人。再如“大婆娘,细汉子,打不赢了进罐子”,则是挖苦那些个子和力气都不如妻子的丈夫们。“新鲜婆娘,屙尿屙到床上,男人摸倒,悟到(以为)饴糖”这首童谣则常常被用在新婚之日。一些别有用心的大人唆使不懂事的小孩开新娘子的玩笑,追着新娘子唱这样的童谣,脸皮薄的新娘子被这么一唱往往羞得面红耳赤,背后的大人们也就遂了自己看热闹的心思了。
可见,新宁童谣的内容摇曳多姿,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崀山雪霁
新宁童谣在创作上的特点,一是押韵,二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烟子烟,烟上天,天上打鼓扒龙船,龙船过,狗推磨,猫者挑水走街过,过啊过,抱鸡婆”,是典型的押韵,押了“an”和“uo”两个韵(其中“磨”、“婆”是o韵,uo韵系与o韵系通押)。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孩子们容易记住,也便于流传。
新宁歌谣里使用的修辞手法,有赋、比、兴、拟人、夸张、顶针、反复、设问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兴、设问、顶针。兴者,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瓦灰鸟,穿白裙,堂屋里坐的是媒人。爷啊娘啊莫嫁我,烧茶煮饭也要人啊”(“爷”,新宁方言,指父亲)。歌谣中的女孩儿,虽然一开始唱着的是树梢上那只偶然停留的小鸟,但下一句却唱到堂屋里的媒人。或许是这鸟儿半身白色羽毛的模样正好与媒人所穿的衣裙相似,又或许他们之间没有实际的联系;毕竟女孩所关注的,并不是树上的什么小鸟,而是爷娘要将自己嫁人的终身大事!这样自然流畅的起兴,正表现出民谣口语化与风格淳朴的特点。
另如“萤火虫,夜夜来。你来做么咯?我把爹爹送灯来。么咯灯?红灯!么咯红?猪红!么咯猪?花猪!么咯花?棉花!么咯棉?丝棉!么咯丝?波丝!么咯波?柴波!么咯柴?富栗柴!么咯富?阿弥陀佛鸡穿裤”者,所用修辞是设问;再如“……黄天高,买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扒船,船好撑,买包针,针好用,买把铳,铳好打,买匹马,马好骑,撞脱额头皮”者,所用修辞则是顶针……诸如此类的修辞手法在新宁童谣中数量众多,不再赘述。
新宁童谣按形式、内容和作用等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谜语歌、顺口溜等,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躲偋”就是游戏歌。游戏歌还包括一种边做游戏边唱的,如“摇筛筛,米筛筛,打个翻身又转来”,是两个人边唱边拉着双手转来转去。“大拇指哥,二拇指弟,中间三娘,四伙计,满巴杂种不争气”则是数数歌。问答歌是通篇使用设问手法的童谣,连锁调是通篇使用顶针手法的童谣,这两种在前面都已提过。而如“壁上八只壁眼,地上八块石板,捡起地上八块石板,巴到壁上八只眼”,则是典型的拗口令,用新宁土话把它快速地读出来并不容易,可以此训练孩子口齿清楚地说话。颠倒歌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放到一起叙述,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增添幽默和风趣,如“早睡早起,贼来偷米,瞎子看见,跛子追起,抈(同音字,新宁方言中,指嘴巴歪了的人)子吹光,搲子端枪”(“搲子”,新宁方言指手指残疾、握不了拳头的人)。谜语歌如“白就白如雪,硬就硬如铁,一天三个澡,晚上在楼上歇”,谜底是瓷碗,既有趣,又能训练小孩的智力。
童谣是有韵的母乳,是童年的诗,儿童在童谣声中咿呀学语,在童谣声里长大。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新的时代有新的童谣,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老童谣,是我们这些略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作 者 简 介
陈湘运,新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邵阳师专中文科毕业,先后从事教书、史志编撰、乡镇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业余喜欢收集整理童谣、方言等。
汪光灿,湖南新宁人,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新宁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说一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唱一些三岁娃娃的歌谣。有散文集《夷江拾贝》,存有手稿《乡村遗韵》等。
来源:响应计划
爱邵阳县& 爱旅游& 正能量
邵阳七彩生活承接图片摄影 商业推广 视频摄像 0739-60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