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天下心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晨山学校双语部 |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一阵秋雨一阵凉。
下过秋雨的校园,显得格外舒畅清爽,天空仍压着乌云,似乎雨还会继续。
这是一个平常的星期五,早餐后,六年级的教室里,已经响起了欢乐的吉他声。五年级的孩子也来了,今天,陈老师要给这两个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的班级上《水调歌头》。
五年级两位家委会的成员从孩子那里听说这消息后,也兴致勃勃地跑来听课了。
一进入教室,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是来自白板上的一幅简笔画:三个星辰大海的孩子,站在舞台上,尽情弹奏尽情歌唱,旁边清晰地写着“星辰大海乐队”。这份热情和自豪一下子就把人感染了。
看得出来,星辰大海教室的孩子们,知道如何珍惜这样的机会,知道如何呈现班级的良好风貌,知道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
从《阮籍》到《推开世界的门》再到《第三极》,星辰大海的孩子一首一首地弹着,唱着,太阳帆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们静静地欣赏着。一曲结束,热烈的掌声就响起来了。
渐渐地,太阳帆的孩子们也跟着哼唱起来。
生命,就这样被相互感染了,启发了。
弹唱结束,孩子们安静地去摆放吉他,屏幕上同时出现了晨诵的主题。
陈老师微笑着站到了白板前,对孩子们说:“中秋快到了!昨天你们两个班已经去徽州糕饼博物馆做了月饼,而且有人已经吃到了肚子里(有孩子快乐地回应:我还留着一个),在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要之后,今天再来学一首关于中秋的诗,满足一下我们的精神需要。这样,这个中秋就过得圆满了。”
陈老师轻轻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接近了孩子、生活和诗歌的距离。
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的前奏响起来了,屏幕上同时出现的,是无声的提醒和引领。孩子们看到后,一下子挺直了脊背,开始作好了学习的准备:
屏幕上出现了歌词。陈老师非常细心地给“绮”和“阙”两个字注上了拼音,并且用醒目的黄色标注了出来——这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的字。
孩子们清亮的歌声起来了,家长也跟着唱了,老师们也忘我地投入了其中。是的,在这样的场中,大家都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者。
唱完第一段,音乐停了,歌声也停了。大家无比期待地看向屏幕。
屏幕上,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隐去的一半似乎在预示着什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夺目。
陈老师让孩子们一起读。孩子们愉快地读了一遍,声音有些急促。
陈老师提醒说:“不要着急!文字是有灵魂的,请你们调整好呼吸,想想诗句的意思,再重新读一遍。”
孩子们沉静下来,又读了一遍。这一遍,孩子们的声音中,明显地有了想复活文字的意愿。
肯定了他们的进步后,陈老师突然笑问:“你认为在我国古代的诗人中,谁写月亮写得最好?”
太阳帆的瑞反应最快:“李白。”
“为什么?你知道他哪首写月亮的诗?”陈老师立即追问。
“《静夜思》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瑞一起头,孩子们都反应过来,一起快乐地念了起来。
“很好。其他人觉得谁写得好?”
坐在最前面的一男生冲口就说:“杜甫。”
“杜甫有哪首写月亮的著名的诗?”男生一下子答不出来了。
另有一男生答:“还是李白,他写过著名的《月下独酌》。”
“哇,厉害!大家在李白课程中学过的,是吧?还会背吗?”陈老师微笑着看着孩子们。
孩子们自豪地背了起来……
“看来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有一首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念的,你们忘了?小时不识月……”陈老师又接着说。
孩子们一听,立即笑了,接着陈老师的念了下去。
“大家想的跟我一样,关于月亮的诗,李白确实写得好。一首《静夜思》成了千古思乡第一诗,一首《古朗月行》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无穷的遐想,而一首《月下独酌》则把李白的飘逸风神、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作了充分的展示。另有一首《把酒问月》我们下次还会再学。不过,也许,走完了‘月之旅’以后,大家对这个问题会有不一样的回答。因为中国诗人,都有着深深的‘月亮情结’……”
屏幕上,PPT已经自然切换到了这一张——
这些被断章选取来的词语,在陈老师的口中都被还原了,她说的不是这一个个词语,而分明是有情境有意境的诗句,从“凉月如眉挂柳弯”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再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把孩子们的记忆也勾起来了。
当出现完整的诗句时,陈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配合着读,让孩子们也充分参与了进来。
之后,屏幕上出现了月亮的每月变化图,以及《月相歌》三个字。
“咱们不忙去寻找答案。为了了解月亮,我们先来读读《月相歌》,掌握一些月相变化的规律。”陈老师不紧不慢地说。
“哦,是有这样一首儿歌,怎么说来着……”有孩子坐在位置上努力地思索着。
陈老师不卖关子了,出示了整首儿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这一段热身,让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了。
这时,今天要学的诗歌《水调歌头》正式登台了!
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诵。此时,陈老师显然已经忘掉了听课的老师、家长和孩子,她忘我的朗诵把大家也都带入了诗歌中。
然后,陈老师让孩子们朗诵一遍。这时,孩子们只是注重诗歌节奏,但自己的生命并未与诗歌交汇。因为这首诗孩子们既熟悉又陌生,所以,老师关于此诗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谁读懂了这首诗?”
两个班的孩子没有一个回答。
陈老师并不急着让孩子们回答,笑了笑,就从词前的小序讲了起来。
陈老师先带孩子们理解了“丙辰”“子由”的意思。由于这只是简单了解性质的,因此,这页PPT也快速闪过了。
讲到“丙辰”的时候,陈老师还顺带简单讲了一下当时的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实现。
然后又领着孩子们了解了这个小序的意思: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痛饮到天亮,醉得厉害,然后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在抒发自己愁绪的同时,怀念和自己分离了七年未曾相见的弟弟苏辙。
不过,在问到今年是什么年的时候,看到孩子们答不出来,陈老师不忘提醒:“今年是‘戊戌年’,大家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这样的问题应该要随口就能说出来。”
接着,陈老师带着孩子们逐句理解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在问谁?谁还这样问过?”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陈老师引导学生将李白类似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拿来解此句。这种以诗解诗的方法极为巧妙,在此节晨诵中,陈老师多次使用。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人间今年是什么年?”陈老师再问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很快地回答了“戊戌年”。“那你们说天上现在是什么年?”孩子们笑了,说“不知道啊”!“是啊,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在传说中,天上的日子本就和人间不一样,何况我们连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也不知道,又怎么知道现在天上是哪一年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归去,为何又不去了?”孩子们都能回答出是因为太寒冷受不了。“那到底哪个字说明他受不了呢?”孩子们先说“高处不胜寒”,陈老师打回。孩子们又说“不胜寒”,陈老师又打回,并同时再次强调了自己的问题“到底哪个字说明他受不了呢?”直到学生准确地找到“不胜”,陈老师才停止追问。
接着,老师抛出了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归’字说明了什么?”这下孩子们来了兴致,有人在半信半疑地自问“难道天上是他的家”?陈老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后,又追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孩子们一时回答不上,陈老师提示“李白被称为什么”?有一个同学回答“谪仙”,陈老师随即说“黄庭坚曾称苏轼与李白是两谪仙”,“原来苏轼觉得自己也是月中人啊!”“他原来是被贬入人间的神仙啊!”“原来是仙人到人间来玩了啊!”孩子们愉快地说。看来孩子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上一句中,苏轼说他不愿去天上,因为天上太冷。读了这句,你们有没有发现,他真正不想去天上的原因?”陈老师问。“天上没有人间好?”一孩子快速反应过来,但似乎又有些将信将疑。“与其飞往月宫不如在人间跳舞来得自由快活。李白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哪句啊?”陈老师提醒道。学生都抢答“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是啊,这两个诗句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是什么,绮户又是什么”,陈老师抓住“朱”表示红色,让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朱阁”的意思,又巧妙地联系孩子们的生活——我们食堂的门窗雕刻得很精美,轻松理解了“绮户”这个词。“这句说的是什么?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处孩子们没有困难,都可以回答出是月光,月亮刚开始照着朱阁、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照到低矮的门户,照到了我的身上。
“为何睡不着,是照得睡不着,还是本来就睡不着?”有些孩子理解有误,回答说被月光照醒,但更多的孩子说是因为思念亲人而睡不着,睡不着才发现月光移动,发现照到自己身上。陈老师接着追问“还有谁睡不着?”一孩子回答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他想弟弟,弟弟也想他。一孩子回答还有他的父亲苏洵——父亲在家中想念着远在他乡的两兄弟。陈老师依旧问,最终,六年级的洵回答“是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都无法入眠”,陈老师让全班给予了热烈的掌声,然后她说:“这首诗为何千百年来不断传诵?仅仅是因为苏轼写出来自己?不是的,因为他写自己时,也写出了普天之下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声。”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谁不应有恨?诗人在怪月亮:你为什么在我们离别的时候圆了呢?诗人这样责怪月亮有道理吗?”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师。陈老师讲了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帮助孩子理解:小时我们摔倒了,奶奶总是说“都怪这地板”,你们觉得她怪得有理吗?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解释,孩子瞬间笑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一直在怪月亮吗?一直在埋怨吗?不,若那样这便不是一首伟大的诗歌。诗人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然后就自己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真是无礼之问,旷世之答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自己的愁绪,不同的诗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们觉得谁的和苏轼此诗中的感觉最像?孩子们说张九龄的。
此时,下课铃声已响,但孩子们因为沉浸在课堂中浑然不知。陈老师对整首词作了简单的总结:整首词上阙望月,但在写月亮吗?其实是在写自己的遗世独立。下阙怀人吗?是写他的弟弟吗?他仍在写自己,写自己的旷达自适!
有人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可以称得上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它既有李白式的把酒问月的浪漫,又有乘风归去自诩谪仙的洒脱,还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清醒。
他既参悟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规律或者说轮回,它既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离愁、怀念和追问,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和豁达心境。
亲爱的孩子们:在一遍遍的吟诵中,你是否也和诗人一起与明月对话,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说完这番话,《水调歌头》的音乐再次响起,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再次唱起了这首歌。
同样的歌曲,不一样的理解,就有了不一样的歌声。
由于已经下课,陈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唱完全曲,而是及时宣布“这节晨诵就到此结束了“,大家却还不肯离去,一边搬听课的凳子,一边还唱着下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孩子走到门口,还恋恋不舍地说“歌还没唱完呢……”
课结束后,陈老师满怀喜悦地发了这样一则微信——
一位来现场听了课的妈妈,在陈老师的微信后这样留言:外面大雨滂沱,教室里您的笑容让人春风拂面,孩子的眼睛如星辰般璀璨。同时,她发了这样一个微信——
而在“尺码相同者”微信群里,大家也在纷纷传播着美好——
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但我知道:一节好课能够永远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若干年后还会让他们时时想起。
-END-
南明教育旗下
安徽黄山·晨山学校(双语部)
山西运城·运城国际学校
山西晋中·大唐双语学校
郑州·加斯顿小学
郑州·龙美小学
全人之美课程馆
南明·翼起来青少年研学旅行中心
了解更多
▼
南明教育简史|南明学歌|南明文化
全人之美课程简介
南明语文、文综等|南明数学|南明英语
学校日常|微电影
咨询电话 1770158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