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上课的时候,我提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在幼儿园或培训机构中,面对儿歌教唱或是相关教学活动中,到底该不该提倡使用自弹自唱或是即兴伴奏呢?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也就是说在儿歌教学中,最好不要使用即兴伴奏或是自弹自唱来做示范。
原因有如下几点:
1.目前幼教群体普遍还没有达到较好的弹唱水平。
我说的是【普遍】,因为有很多的幼师或是声乐老师是具备一定的弹唱水平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老师都具备这个水平。
许多地方教育局为提升幼教的弹唱水平,也是煞费苦心,但是效果呢?在一线的幼教都很清楚,压根儿也就不值一提。
所以这一部分师资根本也就没有解决掉,在一段时间内也无法解决,毕竟已经试图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范围要求幼教具备弹唱水平,只能是水中望月,望洋兴叹。
2.许多老师的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概念有误区。
首先,左手不对。
左手的织体不对。
如果连织体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那就更不要说能够灵活运用了。甚至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连二拍子和三拍子都分不清楚,硬生生的拿二拍子的织体给三拍子的歌曲伴奏,更有甚者,还有人居然能在很多乐句第一拍居然能对齐!
左手和声不对。
和声是弹唱的灵魂和根本,用任何形容词来形容都不过分。有很多乐曲,不用复杂的织体,甚至只是柱式和弦,能把每小节的正确和声弹对,照样也很丰满。但是绝大多数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和声概念。
我曾见过很极端的:不管右手弹什么旋律,左手一直是1535,而且这样的老师不在少数。
右手不该全弹旋律。
理由很简单,一直给歌者一副拐,那么一旦哪一天这副拐没有了呢?他还能在没有主旋律的情形下独立歌唱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他们大体的说辞是这样的:马老师,我家孩子在跟琴的时候唱的好好的,为什么一跟伴奏音乐就不会唱了呢?
我只能表示各种的遗憾,只能劝他们要多听音乐,至于让他们少跟琴唱,他们能听多少,我就没数了。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跟琴多了,就很难跟音乐。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展示,都是需要跟音乐的。
3.弹唱速度极其不稳定。
制作音乐的都知道,编曲界面一大堆的网格,这些网格就代表,任何音符一定要在节奏里面。我们不否认有很多歌曲的很多部分都是自由发挥的,但是,我们只是说大多数。自由发挥的部分一定是编曲者自己或是请人真实拿乐器演奏的那一部分,占了很少一点,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音乐的主体。
没错,几乎所有的当代音乐,用的都是很机械的,极其固定且极其准确的速度。
可是反观弹唱,演奏者中是极少数有人进行过严格的速度训练的。我们甚至在他们的用琴环境里找不到任何形式的节拍器。
也就是说,他们的节奏都是“心律”。都是自己想到哪里就弹到哪里,根本就没有规矩可言。甚至他们为了照顾歌曲的难点,还会刻意放慢乐曲速度。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这种老师为社会培养了很大一部分的,缺乏节奏感,没法唱对第一句,演唱与伴奏严重脱节的,无法跟节奏唱歌的“专业歌者”。
对此,我也表示心疼,但却无能为力。
好的,简单做个总结:
自弹自唱,本身是不能否认的。毕竟这也是当代伴奏带出现之前的最主要的伴奏方式。但是,这种伴奏方式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演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演奏水平,至少经过严格的节奏训练,和声熏陶与练习,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所有的伴奏,都是作曲家在编写旋律与歌词的时候,同时编写的伴奏声部,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作曲家,不仅需要创作旋律,更重要的是,还要创作出伴奏,这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作曲家”。可是,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在近现代使用了即兴伴奏来从事教学和演奏,这种方式固然可以比较高效而且极其易于传播,但并不代表这么做就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做法。
音乐在普及,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里面的很多弊病。其中就包括,对于节奏和和声的不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丧失了音乐中的绝大多数元素,关键是这种习惯还在继续,直到现在,不仅即兴伴奏带来的好处在缩减,反而弹唱的坏影响在继续扩散。
很多所谓学过唱歌的小孩跟不上伴奏音乐,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还是建议教育的相关部门和机构,就不要再提倡弹唱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要么就等教师素质普遍提升的时候再提,估计等那个时候,多媒体会有更新的发展,以及更灵活的运用,就真的可以把应用层面的弹唱给淘汰掉,转而弹唱可能会变成一种单独的技能而束之高阁,仅作为一部分人炫技的伎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