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儿歌里的谷堆,已经很少有孩子再爬上去,讲故事的人也换成了爷爷。故事的开始可能总是这样:“想当年,爷爷学手艺吃的苦可是比你吃的米饭还多。”然后是一件件的往事把时光拉回从前,你问故事最后怎么样了?71岁的黄秀分说现在的梦想是把年轻时去过的地方再走一遍;62岁的吴时跃守着自己的老店,修过多少双鞋子,算起来数字大到自己都惊讶……
昨日,在东阳市千祥镇九峰一村凌头自然村的一座老房子里,记者看到院内墙角堆了数只竹编大灯笼,这是黄秀分近日接的活——给影视基地提供复古灯具,还有一部分销售出口。这几年,找黄秀分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少,这位老篾匠的回忆似烛火在岁月中摇曳,提起往事,火光似又亮了起来。
五年磨一艺
16岁那年,黄秀分寻思着去学点手艺。年少时的黄秀分爱好音乐,自学乐器,但在那个年代,吹拉弹唱是“不务正业”,生计为上,考虑良久,他决定学竹编,于是跟同村篾匠师傅黄洪富,开始了长达5年的漂泊生涯。
出行前,师父对他说,篾匠学徒,规矩特别多,且规矩无大小,半点都坏不得,坏了规矩就要挨打。他说好。师父又说,怕苦怕累不要去。他说不怕,然后乖乖地跟着师父翻山越岭去乘车,从东阳的一个小村庄到了杭州富阳。
“学徒前两年,要先学修补。”黄秀分说,在富阳的前两年时间里,不知补了多少农具,又不知拆了多少农具。修补不好,要拆掉重补;动作不规范,要挨板子,这是规矩。起初,他什么也不会,总被师父责骂,但他决不懈怠,起早贪黑。作为徒弟,师父的大小杂事都得操办,所以每一天,黄秀分都是忙忙碌碌。
“第3年,学破竹。” 黄秀分说,破竹前要先选竹,竹节长,青皮未伤的“隔年青”或“两年青”最好。竹子去头去尾,根据竹器要求锯出长短,再用大刀刨开,边刀破面、刨青去节,再经过截断破竹,划片启篾、分丝匀丝等多个步骤,精细均匀、柔韧圆劲的竹条才得以成形。
“竹条有讲究,根据需要,有青黄、粗细、厚薄、长短和干湿之分,破竹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的质量。”黄秀分说,看似简单的破竹却十分考验手艺。很多竹器不好看,都是因为破竹不够火候。
“破竹的要诀是眼到、手到、心到,这点师父也教不了你,得琢磨。”破竹两年,黄秀分边学边做,日思夜想。“要想做出好东西,必须把学过的东西都记到骨子里,多加思考,触类旁通。”再一年,黄秀分开始接活做农具,但每次都是在师父的监督下完成的。21岁那年,黄秀分出师,独自一人去了德清莫干山,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手艺生涯。
苦尽甘来
“到后来,我才知道苦练基本功的好处。”黄秀分叹道,初到德清,日子清苦,一个毛头小子做手艺,开始总是不被看好。但后来,由于他“做功夫”又快又好,且不管是箩、篮、筐、斗笠……只需他人描述出样子,他都能做出来。这就是当年四处做活练就的本领。他好手艺的名声在当地农户间传开了,家境也变得殷实起来。
后来,黄秀分在武义参加同行间的手艺大比武,20多个人一起编地笠(方言音译),10人一班,比谁编得又快又好。“一看动作,就知道我有胜算。”黄秀分说,这就是当年师父教的,动作上的“规矩”。那些规矩成就了他的手艺;那些年少时吃的苦,后来都成了他的本事,这叫“方得苦果”。
在德清待了四五年后,黄秀分回到东阳,在本地接活,兢兢业业几十年,和竹子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到了如今,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少,黄秀分的日子便清闲了下来,他把竹编工具收起来,把16岁以前自学的唢呐、二胡、京胡等各种乐器又“捡”了起来,还加入凌头民乐队,每周五和村里的老伙计一起练习。夏夜凉风习习,乡村小操场上乐声阵阵,好不热闹。
近来,有人辗转找到他,请他做竹编灯笼,封存了许久的工具又被翻了出来,竹子一拨一拨地又来到了他的家里,像是打开了记忆阀门。“我想把年轻的时候去过的地方再走一遍,看一看那里的变化。”如今71岁的黄秀分说,这算是他目前的梦想吧。
修鞋,曾是一个充满生活情怀的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老行当受到了各种皮鞋美容店的冲击,已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在我们的城市里,只有为数不多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街头巷尾,而吴时跃就是其中一个。是什么让朝阳路上那一间10多平方米的修鞋铺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依旧续写着属于它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2岁的吴时跃是店主,他的家就在南市街道。年轻时,吴时跃就去安徽黄山给别人修鞋,一干就是18年。后来回到东阳,一干又是27年。同样年迈的,还有吴时跃身后铁铸的修鞋机,“跟了我20来年了,时不时要拆了保养。”吴时跃看着老伙伴笑着说。
对于吴时跃来说,作为一名修鞋匠,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行头。“这把铁拐子是我最常用的,两头是两只鞋底的铁鸭子嘴。用的时候,夹在腿间,把要修的鞋子挂在上面,可以节省很多力气。”他说。
除此之外,吴时跃还有一个装有大大小小皮钉等修鞋工具的木箱子,里面摆放着皮鞋垫子、鞋底子、皮钉、剪子、钳子、锤子、锥子……满满一盒拉链头,鞋油、胶水等小物件,还有一些修鞋底用的胶皮。
修鞋是一件技术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窍门。即便不再年轻,但对吴时跃来说穿针引线那可是信手拈来。把需要修补的鞋子套在补鞋机的托上,左手扶鞋右手摇转转轮,补鞋机上的粗针一上一下地忙活,扶鞋的左手配合着上下而动的针转动鞋子,使线的弯转排列均匀而显圆润,不仅要补好坏口子还要补得好看。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吴时跃左手拉着线,右手灵活地用剪刀剪去多余的线头。碰到鞋子边上开胶了,吴时跃先打磨破损的地方,再滴上补鞋特用胶水,修好以后他都会把鞋擦得干干净净。
带着匠心做传统手艺的守望者
吴时跃的小店开在东阳最热闹的街边,车来车往,在他眼中如无一物,他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手里的活计上。锃亮的钢刀在他手里游刃有余,开沟、布线、穿孔、接头,一个活计下来得十几个步骤,他都一丝不苟地做着,一双双破损的鞋子在吴时跃手里不过几分钟就变得完好如新。
来修鞋的顾客女士比较多,大多都是穿着高跟鞋来钉跟的,也有一些是带着平底鞋来修的。老吴修鞋的价格也很实惠。“我的鞋子都是拿来老吴这里修的,是老客了,老吴修鞋,放心。”潘月芳一边取回修好的鞋子一边说,这是她这礼拜第二次来修了。
正值午后,吴时跃坐在小板凳上埋头摆弄许多不同的鞋子,补好的鞋子被一双双整齐地放在旁边的老木架上,等待它的主人来取。
聊起自己的手艺,吴时跃并不自夸,只是非常认真地告诉记者,鞋子要修得别人称心,别人以后还会来修,不能马马虎虎了事。因此,吴时跃的店里有很多老客,经过口口相传,新客也是络绎不绝。“有些巍山、千祥、南马等地的客人也会特意拿到我这里修。”吴时跃自豪地说。
在吴时跃的巧手中有修过多少双鞋子,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如果真要算算,这个数字大到他自己都惊讶。
虽然逝去的时光无法用针线缝补,但是听着吴时跃讲述过往,看他娴熟地摇着修鞋机,一针一线的缝补动作,也能感受到那份岁月的沉淀。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jhrbdy@163.com。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好看、好玩、好用的东阳本地新闻
金报东阳
新闻热线:1890579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