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中国教育报》的读者可能会发现,6月19日-21日,《中国教育报》连续3天在头版位置报道湖南省双峰县的教育工作。
请看仔细了,是头版!是连续3日!
6月19日:《村小调来一位大学老师》;6月20日:《农村校的90后校长》;6月21日:《乡亲们没脱贫,我们就不走》。《中国教育报》连续3天,分别从教研教改、教师队伍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推介了双峰县的教育工作。
双峰人爱读书、会读书,高考成绩近10年来稳居全市第一,这已众所周知,不是什么秘密。其实,不只是高考考得好,双峰教育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的出色!
令人惊叹的是,双峰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教育投入34%的增长比例。为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6年县财政挤出8000余万元,为全县各学校进一步完善“六大功能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实验器材”等,让全县教育真正迈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3月29日,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上传来喜讯:双峰县四年级和八年级在国家对湖南省46个样本点进行的教育质量监测中,两个年级均在全省排第五名,受到了省里的充分肯定!双峰欠发达地区办出了优质教育。
6月1日,双峰县委副书记、县长彭石清在湖南省教育厅举行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排在4个典型发言的县市区的第一位!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双峰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业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6年以来,双峰县教育局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构建平安、法治、和谐、应时、优质“五个教育”,各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记者们“闻香”而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先后被吸引到了这个省级财政贫困县,都想一睹这个穷县办出的富教育的风采,都想第一时间采写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大县里的教育故事。
请看系列报道:
村小调来一位大学老师
本报记者赖斯捷
湖南省双峰县一所普通村小——横塘学校,唯一一栋教学楼的三层尽头,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套间,从大学调来的副教授谢君已经在这里住了4年。
6月13日中午,谢君将几个孩子叫到套间里,商量下午的班会怎么开。
“要不,主题就定‘感恩’吧?”想着孩子们已经六年级,临近毕业时回忆一下小学生活里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和事,挺好!谢君和孩子们商定了主题。
午后两点,上课铃响起,25个孩子将课桌围成长方形,谢君站在中间,与孩子们一道回忆起4年间的“感动瞬间”。
谢君是在2013年走进这个班级的。当时,她的丈夫调到双峰县工作,一番思考后,谢君辞去了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工作,随丈夫调入双峰县。
“县财政局、,她都可以去。没想到,她选择了教育局。”双峰县教育局局长朱均平说。
谢君的编制虽在县教育局,但到村小任教是她的向往。
“中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人口素质不提高,中国是不可能有美好未来的。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义务帮助农村孩子提高素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秉持着这一信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当时已48岁的谢君站到了横塘学校三年级的讲台上,成为一名村小语文教师。
“第一天上班,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谢君指着校门左边的一大片“开心农场”回忆着,“这儿原本是一个大土堆,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操场跑道由煤渣铺就,水泥篮球场建在了土坪上。教学楼的门窗都是木质结构,已经有些破旧。“学校前身是永丰六中,因为生源流失,最终初中停办,只保留了小学部。”校长聂志光说,横塘学校地处城郊,虽是村小,其实到县城也不过2公里路。这导致很多优质生源流往县城学校。
谢君来的时候,学校6个年级6个班,只有120多名学生。
她执教的三年级,共有17个孩子。
“第一堂语文课,难忘啊!”回想4年前,谢君感慨良多。
17个孩子,普遍没有掌握正确的书写规则,字的笔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全凭心意来写。会拼音的不过四五个,个别孩子会写的汉字只有二十来个。
因为师资不足,这个班从一年级起全是由代课教师任教。经常变换教师,让孩子们无所适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受到严重影响。
全班语文考试,1个0分,7个不到20分,40分以上便算高分……接手了这样一群学生,该如何改变他们?谢君想到了经典诵读。她为学生制定了4年经典诵读的进阶计划:先读《论语》,再读《老子》《孟子》,然后读《诗经》《唐诗三百首》。
读法也有一些讲究。将一本书分成若干部分,每天读一部分,至少20遍,连读5天后到谢君处背诵,过了关方可进入下一部分的诵读。与诵读相配套,谢君还给孩子们开设了书法课。一笔一画间,既读了汉字故事,又通了汉字笔顺。
几年坚持下来,17个孩子的进步得到了家长认可。口口相传间,陆续有孩子转学到此,现下班上已有25人。最近的一次考试,全班语文平均分达到70多分,且全部及格。
在谢君的带动下,经典诵读成为横塘学校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如今,每个班每天都有一节诵读课。同时,学校的各项硬件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六大功能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全部配齐,校舍、运动场也翻修一新。(本报记者赖斯捷)
农村校的90后校长
记者赖斯捷
“我们是五年级话剧表演第一小组,今天我们演出的是《晏子使楚》。”讲台上,7个孩子一字排开,齐声说。
“我扮演的是晏子。”
“我扮演的是楚王。”
6月14日上午,湖南省双峰县锁石镇新桥学校五年级教室里,几个孩子介绍完自己扮演的角色后,好剧即将上演。班主任、特岗教师阳羽燕在一旁凝神观看,偶尔向小演员们“点赞”。
“学校有6名教师,其中4名是特岗教师。”90后校长胡成海笑着说,自己也是特岗教师出身,当了校长两年后才转正。
6年里,不仅胡成海在双峰县安了家,经他介绍考上双峰县特岗教师的20多个老乡,也纷纷在这里成家立业。
“这些特岗教师的就职,将我们片区教师的平均年龄降低了5岁!”十竹片校校长陈吉卫感慨道,年轻的特岗教师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
2012年,胡成海被任命为新桥学校校长,他将“阅读”确定为学校教改的主攻方向。其中,一、二年级倡导亲子阅读。每天放学后半小时,两个班学生的家长分批轮流到班,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家中阅读,由家长拍下亲子共读的场景,分享到班级微信群。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则在电话里给爸爸妈妈讲个故事,家长将听后感想发至班级微信群。三、四、五年级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可以是话剧表演,剧本由孩子们根据教材、阅读书籍自由改编;也可以是阅读推介会,由某个孩子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说说自己的推荐理由;还可以是心得分享会,某个孩子在讲台上讲一段故事,其他孩子在下面自由提问。
“班级的阅读计划是,每个孩子每周读2至3本书。虽然没有评比,但孩子们还是很在乎自己的读书量在班级的排位。”阳羽燕说,学校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每个中午都有30分钟午读,再加上话剧表演、书签制作等活动的推进,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日俱增。
2014年,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有了网络,音乐课也变了样。教师会在网上找一些流行歌曲,按照感恩、励志、爱国等主题分门别类,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学唱新歌。而不再像从前,教唱的总是那几首在幼儿园就已学过的儿歌。
年轻教师有活力,课堂改革有行动,家长喜悦在心头。胡成海当校长后,不过短短几年,新桥学校5个班的学生数量便从70多名增至95名。
2016年,省级贫困县双峰,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教育投入34%的增长比例。“六大功能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实验器材等,都是这一年添置的。”在胡成海看来,留在政府如此重教的地方教书,是一种幸福。
“乡亲们没脱贫,我们就不走”
—— 一个县教育局的扶贫“军令状”
本报记者 赖斯捷
六月天,梅雨季,雨水淅沥。
“不知陈纯庭家屋顶会不会漏雨?”6月15日,正等着镇扶贫检查组来了解工作的陈伟钢,有些放心不下,想着离约定时间还有10分钟,便抄起墙角的雨伞出了门。
陈纯庭是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紫云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常住人口只有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妻子,刚靠着“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防水做得怎样,这几天就能检验一番。”四处看了看,陈伟钢笑着说,“合格了!”
今年2月,陈伟钢以双峰县教育局扶贫工作队全职工作队员身份进驻该村。几个月与乡亲们同吃同住下来,陈伟钢渐渐摸清了村里的情况。
紫云湖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1个小组,278户人家,1078口人。2014年时,村里有建档立卡户107户,369口人。目前尚有4个组未通水泥路,其中两个组甚至连供摩托车通行的土路也没有。
107户建档立卡户的致贫原因总体特点是“三多”:重病户多、危房户多、光棍多。
脱贫形势不乐观!
2016年,紫云湖村成为双峰县教育局的扶贫点。多方筹划后,双峰县教育局扶贫工作队成立。除了派出全职工作队员陈伟钢外,县教育局局长兼工作队队长朱均平以及教育局68名干部,每人都在村里结对帮扶1至2户人家。结对后,教育局干部下村走访贫困户,就像走亲戚般,小半年里,多的去了10多次,少的也有五六次。
走访间,教育局干部宋锦辉给他帮扶的贫困户胡炎林支招:你家靠近水库,旁边还有一处小瀑布,游人多,开个小饭馆,正好。很快,“乡村家味馆”开门营业。担心饭馆无人知晓,宋锦辉又帮着做了10多个宣传牌,挂在沿途的树干上。
除了单独走访外,3月至5月,县教育局68名干部还集体下村3次,先到各自结对帮扶对象家里坐坐、聊聊,再到村部集合,将各自了解的情况汇总,商讨下一步脱贫方案。
双峰境内有302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年都要花不少钱在校园绿化方面,何不在紫云湖村建一个苗木基地?县教育局筹措了20万元,买来樟树、桂花树、女贞、红叶石楠等树苗,并请来一位懂种植的老师,专门教村民们如何种树。
村里划出12亩地用于苗木栽植,同时负责苗木的日常养护。待到苗木长成,由教育局负责销往有绿化需求的学校。所得费用计入紫云湖村年收入,在基地里劳动的村民,按每人每天120元钱计酬。
全县所有学校食堂,每年要消耗大量肉食、蔬菜,如果村里能发展养殖业,不愁没有销路。于是,这半年来,村里饲养猪、牛、羊、鸡的村民逐渐多了。
“前两天我数了数,村里光生猪就多了100多头!”陈伟钢说完,转头问陈纯庭:“你家养猪了吗?”
“猪只养了1头,鸡倒是养了30多只。”说完,陈纯庭又补充道,“苗地里栽树,也赚了点儿钱。”
时间差不多了,陈伟钢准备赶回村部开会。开完会,他还要在“口袋助理”APP上将一天的扶贫工作归总汇报。
“喏,就是这个!”陈伟钢点开“口袋助理”,登录用户名“教育局陈伟钢”,下拉页面,有图有定位有汇报,几个月的驻村情况,这个“助理”一清二楚。
“有什么问题都能得到教育局及时回复。”陈伟钢说,双峰县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这个“口袋助理”可是攻坚战的好帮手。
经过几年的扶贫努力,紫云湖村目前已有63户基本脱贫,剩下44户,双峰县教育局立下军令状:2018年,全部脱贫。
“乡亲们没脱贫,我就不走!”陈伟钢说。(本报记者赖斯捷)
这个世界,也许你比我看得更深更透!
说平常琐事,悟深度道理。《深度圈》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