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歌故事 >寻找儿歌 | 乡音,乡音,谁为谁在唱,谁唱给谁听

寻找儿歌 | 乡音,乡音,谁为谁在唱,谁唱给谁听

2022-08-03 16:33:27



周末起了个大早。

扣扣酱不肯再睡。麻麻顺口唱起儿歌……


儿歌的记忆已经有些久远了。小时候姥姥最会唱,也会教。朗朗上口的节奏,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几次唱熟了之后,我也会改编。


印象中,有一本黑色封面的儿歌书。翻开第一页,大抵是“冰花雪花腊梅花,喜鹊飞来叫喳喳,叫弟弟,叫妹妹,都是爸妈的好宝贝,过了新年长一岁。”四岁那年,每唱到这里,我都会自己在结尾再加一句:“佳佳今年四岁了。”


儿歌的记忆伴随了整个童年。直到多年以后,这声音和语调已成为长辈于我爱护的温存。可是,慢慢的,离家乡远了,老人不在身边,从小守着的那份亲情,似乎很难再有深入生活细节的感知,而变成了藏在心里的牵挂。


儿歌也远了。


如今,时而听到我的母亲在照看扣扣酱时随口唱出的几句,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多好啊,可全是回忆。儿歌就是童年的乡愁吧,传递出原汁原味的亲情,尽是最想念的爱。



我开始翻查。用度娘检索儿歌一定能找到想要的内容。有时因为地域不同,相似的内容还会出现许多个版本。或者只有一字之差,或者因语调不同而有所变动。想来也是有趣的。


但又觉得哪里不对。透过这些文字,既感受不到乡情和乡音,也没有那份乐趣。那种边拍手、边游戏的记忆无法通过文字得到还原,也无法被感知;也并不会因为检索“补足”了遗忘,而产生“哇,终于想起来”的欢乐。


都没有。


所以我发现,儿歌其实是很奇妙的。奇妙在于那份传播、传递和传承。我想,大概是因为它产生在爱和陪伴中,在朝夕相处的互动中,在一口饭一口菜的喂养中,而这些难以还原,也无法取代。


点滴温存,不舍和打动人心的东西,都埋藏在了儿时记忆中。它不同于任何介质,或者说,它的传播不以文字、网络、声音单一介质为通道,它的内容又不同于小说、诗歌或任何文学形式。那些单一传播形式和属性作为技术化层面,显得那么苍白。



谁为谁在唱,谁唱给谁听。

也许,每个人都有独特,不可替代的记忆。

温存中,都是浓而不散的爱。

也许,这才是儿歌传递的意义。

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去。


然而,现在还有吗?似乎也因为各种新生事物的出现,而渐渐消失了呢。那种拿着小板凳,趴在姥姥的膝前,想要再听一首的安静时光,也都藏在了念想里。年轻的爸爸妈妈,已守不住长辈们的原汁原味。


心生遗憾。


想到这里,真想要把那些听过的,没听过的儿歌都搜集起来。从地域的异同中,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本身就有它的价值,但这且不说。对于每个人,它是唯一的,情境的,故事的。这就是记忆的原乡吧,也是珍稀到绝版的难以复制的爱吧。



声音能否穿透时光,被保留下来。

你若有,欢迎留言。


编排:黑土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