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歌故事 >【英语教研】探索英语教育之路,践行自然生长课堂

【英语教研】探索英语教育之路,践行自然生长课堂

2022-07-31 09:59:20

作者 英语组


教育的核心:德育为做人之本

                         

 

还记得2004年第一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师培训,从课堂流程到游戏、英文歌曲、经典课例……我学习到了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几乎全部的“基本功”,在那次的培训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知道了原来“知识”的教授分为“输入”(In-put)、“操练”(Practice)和“输出”(Out-put)。

 

2009年,我开始接触到一些翻版、改编的英文故事,例如:Snow White, The cat and the bell, Three little pigs ……这些故事对于孩子们有无穷的吸引力,于是,我们开始教3-5岁的孩子学习童话故事,我还记得每周我们会上2次课,一次课1个小时,一学期40课时,大约3个半月我们会学习一个有40句左右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可以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从头到尾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家长们非常满意!

 

2014年,我们慢慢地开始关注英语启蒙。在学习中,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大量听力输入”的重要性。原来,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大量听力的输入可以不经历“操练”的环节,直接“输出”。而且,我了解到,学习“Phonics”的目标不仅仅是见词能读,听词能写,而是为接下来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2015年,我开始在线上、线下带领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国外进口的原版绘本,每周一次课,1个小时,读一个大约有40句的故事。孩子们在家里坚持每天的听力和反复的模仿跟读,课堂上我们仅仅做故事情节的还原和演绎。我们在一起读了大约40-50个故事。

 

2016年,第一次听韩宝成教授关于“未来英语教学的探讨”的演讲。让我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语言?我们小的时候是怎么学习英语的?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面临了哪些挑战?我们究竟要把孩子们带到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我们开始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以及我们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这一路走来,我们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教到探索英语教育的核心。原来,做教育者要以德育为本,如何做人要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太多的教学技巧,我们只要做到让孩子们更多地听,通过各种方式来运用,在学习语言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我们中国文化有所不同,说有礼貌的语言,做行为举止端正的人。这是我们的目标。

所以,在艾瑞德国际学校,我们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我们这样学习英语……

                   

我们一直在践行的路上……

 

  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1) --- 听读绘本建立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无心造句,句子自成”。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干预和教学技巧。学习真正地发生时孩子们是快乐地、肯不停不下来的。

 

每一位妈妈都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当孩子们从出生到7-8个月,有一天,他会自然地喊出“妈妈”,这就是完整的语言,这就是天底下最美的语言。妈妈没有任何的教学技巧,有的只是通过各种方式:Talk with her, sing to her, play with her. 这就是语言环境的“创设”。这就是孩子们早期的“学习”,他们那么巧妙地把每一个场景和“妈妈”联系到一起,遇到各种场景时都会脱口而出“妈妈”。

 

所以,外语的学习也需要在语言敏感期(0-3岁)亲近语言本身,启蒙语感。亲近可以理解为大量听力的积累,听什么呢?英文原版儿歌、歌曲、有声故事、诗歌,尤其我们可以从节奏感比较强的儿歌开始。刚开始,只是听,妈妈也可以配合充满爱的肢体动作和生动、夸张的表情,让孩子们沉浸在温暖、自然的亲子互动中。

 

从听慢慢过渡到亲子共读,也就是绘本阅读的读图的环节。当妈妈跟着有声书的节奏翻阅着绘本,让故事的情节发展和声音结合到一起,孩子们会把声音、图片或场景进行一一对应,当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输出是自然的、另人惊喜的,这也是对语言有感知的重要的阶段。

 

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2)--- Phonics让孩子们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阅读者

 

Phonics的学习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是,只要我们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自然拼读的目的是为了拼词还是走向自主阅读?毫无异议,Phonics是帮助孩子们从读图到读字,从亲子阅读过渡到自主阅读的一种好的工具。所以,我们会系统地带领孩子们学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

 

 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3) --- 故事教学整进整出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到整体的过程。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回忆他在初中学习英文时的情景:英文,一周六节课,只有朗读,听写,拼写,不讲课文,不讲语法,更无语法分析。读物,西方民间故事,一百多页之书,一学期读五六十页。

 

句子是语言输出的最小单位。所以,我们不能把每个有意义的句子进行拆分。早期语言学家对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概念:字母组成了单词,单词组成了句子,句子组合在一起因为符合一定的规则,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语法”(sentence pattern )。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现在我们的孩子来学习英语。如果我们说话前需要先把对应的词组合到一起,而且要符合语言规则,那么这样的语言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沟通的,也是不地道的。

 

我们的英语教学从低段到高段都是以故事为题材的,传统的英语从单词---词组---句子---篇章。在艾瑞德自然生长的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是纯粹的阅读,只不过通过英语了解更多国外的故事和文化,而不仅仅为了让孩子们能读出来。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发现故事内容的趣味,从篇章内容开始,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读不出来的词,再通过集体演绎的方式还原故事情节,这样孩子们学到的是活的语言,可以直接在情景中运用和交流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说的一步一步走向“无心造句,句子自成”的地步。

 

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4) --- 分级阅读让学生们开始系统地阅读

 

 

为了让孩子们系统地读更多的书,我们引进了《Oxford Reading Tree》,在每个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试读,了解孩子们阅读的情况,并总结合适学生们的阅读和记录的方式,慢慢推广到每个班级。分级最大的优势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阅读力的书开始阅读。所以,阅读要先开始,而不能等待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开始。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提高英语阅读而阅读,我们是为了带着孩子们了解这世界的美妙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大量阅读。老师的引导和启发非常重要。

 

孩子们从关注如何把句子读出来,慢慢地通过读的内容和图片的结合猜测文中的意思,他们慢慢地发现,很多词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翻译,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孩子们能直接领悟其故事的内容。这就是最初的整进整出孩子们的收获,收获的不是多少词汇量,而是积累了很多生活的场景、跨学科的知识和丰富有趣的语言背景。

 

遵循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5)---- 写作是大量阅读的自然沉淀

 

《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
                         --- William Butler 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如同美丽的花朵需要有沃土的滋养,写作则需要阅读作为深厚的积淀。写作是通过文字语言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当我们学会了语言但没有对相关的事物或文化有足够了解时,我们只是在堆积文字,而且丝毫没有内容,也不能把我们的思想直接地传递给他人。

         

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中熟练对语言的运用、在阅读中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在阅读中获取各种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完整、生动的篇章。

 

《中庸》里说:"其次至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化育万物,化育儿童。而只有最真诚才能化育万物,化育儿童。这里有老师对教育的爱,对教育的执着,对教育的真诚,对学科知识的娴熟。老师的这些行为感动学生,学生感动了才能转变,才会被“影响”,被“点燃”。

 


(编辑 阮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