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与儿歌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我们所哼唱的摇篮歌,通常就被归入童谣与儿歌门下。童谣与儿歌节奏鲜明,语言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有很强的韵律感,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对于这种有强烈韵律感的语言形式都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很多人因此提出疑问,那童谣与儿歌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它们是否有明显的界限?像《月光光》、《排排坐》这种既能唱又能念的,到底算童谣还就是儿歌呢?巴学园把各家之言做了一个整理:
两者没有明显界限
中国民间文艺家饶原生他认为童谣、儿歌两者在大家的记忆中已成为一体,对于两者,不必刻意区分。童谣可能较难登上大雅之堂,比较通俗一些,因内容的诙谐、有趣而被传唱至今。他举了早年写书搜集岭南童谣资料的例子,“我看到一首写在西门口掷砖头,溅起浪头的童谣,才知道原来西门口以前是这个样子。”饶原生回忆,早期还有专门描述广州水上人家生活的童谣,“说小孩子睡觉了,明早阿妈还要去干嘛的,很生动地还原了旧广州的时光。”
由蒋风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幼儿文学作品选》童谣与儿歌篇也认为童谣与儿歌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通常来说,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将传统的民间儿童歌谣称为童谣,它具有更强烈的乡土气息,节奏感和韵律感也常常更为强烈,带有一种乡土的“野”味;而由文人借鉴传统民间歌谣所创作的幼儿歌谣,我们往往倾向于称之为儿歌,它通常有具体的作者,更具有文化趣味,通常更加深情柔和,带有现代气息。
两者有本质区别
作曲家、中国新世纪音乐代表人物之一邓伟标认为,童谣和儿歌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谣,从古流传至今,具有字数相近或相等,结束文字押韵等特点。”童谣,更接近打油诗。而歌,则是近代产物,由专人谱写作成。童谣与儿歌相比更倾向于“自然生长”,谣,不可刻意创作,是非常原生态的东西。
在邓伟标的童年时期,“囤囤转,菊花园”这一童谣在孩子们进行游戏时有着极高的“出镜率”。跳绳、跳方格时,孩子们脚上边跳着,嘴里边唱着。“其实‘谣’与‘枚’(猜枚)十分相像,‘枚’相对更‘俗’一些。”不过,两者都是“俗文化”,由于够接地气,而在坊间热传。“想要在民间流传起来,就要够俗,够搞笑。一个人感到无聊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
台湾儿童文学理论家施福珍说:“儿歌,可以念也可以唱,与一般说的童谣有所不同,顾字思义,谣用念,诗用吟,歌用唱,童谣只有词可以念,没有调可以唱,有词又有调的就可叫做儿歌与民歌了。”儿歌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概念,而童谣流传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多为众口传唱、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被修改。在众口相传的年代,童谣中不乏即兴发挥之作,顺口而出之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结构。儿歌则不然,作为文学作品,儿歌的结构比较完整。儿歌和童谣的语言都通俗易懂,但留神注意,就不难发现童谣使用的大多是口头语,而儿歌却偏好规范性的书面语言。如果说民歌是诗歌的祖先,那么,童谣就是儿歌的祖先。只不过儿歌被称为半格律诗,其在音韵、节奏、语言等方面要求比童谣相对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