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儿歌故事 >中秋节拾趣(附赠中秋童谣三首)

中秋节拾趣(附赠中秋童谣三首)

2022-08-22 08:08:20

中秋节成为民间节日,是从唐代开始的。嫦娥的故事只是中秋传说的一个版本,还有人说唐明皇曾在八月十五的夜晚,梦游月宫,得到仙女传授的仙乐,并把它带回人间。这个故事也十分优美动人。(插图)

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十分兴盛,也开始重视家人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传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插图来自《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秋节的故事》)


明、清时期,老百姓中已经流行中秋拜月的仪式。北方拜月多贴“月光马儿”,就是用秫秸杆儿架起的神像纸,还供奉月饼和切成莲花状的西瓜等,并向月亮诵读祭文。老北京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兔儿爷”,也在中秋这一天上市。人形兔脸,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有的背上还插着伞盖,有的手拿大刀,有的骑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嘴上或胳膊上还有提线,可以动弹。除了兔儿爷,还有兔儿奶奶。它们都是泥制彩绘的,非常精细,既是神像,又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插图来自《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秋节的故事》)

广西毛南族还有“射月亮”的活动:月亮升起时,在凉台上摆一张八仙桌,桌边捆一根削尖了头的竹竿,上面插一个柚子,柚子上还插着三炷香。让柚子和香都对着月亮,就是“射月亮”。人们在桌前做出种种仪式,请月神降临,还要对歌问答,直到天快亮时才散去。

许多少数民族在中秋节这天庆丰收,祭祀农耕之神,吃新米,其中不少民族还要特别厚待狗。因为传说人类得罪了天神、失去谷种之后,是狗把谷种要了回来,才让人们不至于饿死。

中秋是收获的季节。除了尝新粮、吃晚熟瓜果这些应时活动外,唐宋时有桂圆、莲子和藕粉等制成的“玩月羹”,南方人常在中秋吃桂花,吃莼菜、鲈鱼,吃芋头、柚子,吃螃蟹、鸭子等等。金风阵阵的晚上,吃着这些美味,看着头顶圆圆的月亮,不由得要感叹:“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插图来自《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秋节的故事》)


最后送上几首适合中秋念的童谣,咱们一起开始等中秋节!

《请嫦娥》(出自《中国童谣·秋》)

月亮月亮圆溜溜,

嫦娥姊姊住上头,

流星帮我捎个信,

请她下来过中秋。


圆圆和圆月(选自《听妈妈念童谣》)

圆圆远远叫圆月,

叫来圆月来赏月,

圆圆说:月月圆,

圆月说:圆圆月。

圆圆说:

圆月的眼圆比月圆,

圆月说:

圆圆的圆眼赏圆月。

究竟是圆圆、圆月的眼儿圆,

还是圆圆的月儿圆。



月亮毛毛(选自《听妈妈念童谣》)

月亮毛毛,

要吃毛桃;

毛桃结子,

要吃瓜子;

瓜子剥壳,

要吃菱角;

菱角两头尖,

屁股翘上天。


想要购买或者了解更多节日故事,请点击 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